为期一天的交流活动终于结束,虽然途中一直因为时间紧迫而奔波在各个地点,但这次活动的确让我学到了很多,发现了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巨大的差距,从而也认真对现在的自己进行了反思。
首先是由热身游戏引发的感悟。热身游戏是和搭档接替数“一二三”的活动,在接替数数的过程中加快速度,在此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在第一二轮中,当我们犯错即遇挫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后退一步或转身,看起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但实际上,这是逃避挫折的一种表现。而在第三轮中,在George的指导下,我们犯错时,开始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向搭档表示歉意。同理,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如此。
其次就是在与组员斯坦福交换生Sarina聊天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差距。因为我们组讨论的问题是“你如何在追逐自己梦想的同时不让自己的父母及其他你在乎的人失望?”当天下午的外出活动,我们是选择在咖啡馆采访了一位清华女生。她的专业是法律,而她之所以选择法律,只是出于她表哥的建议,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律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较高。这似乎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共同点,我们之所以去选择一个专业,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以后的工作。我们之所以选择一个学校,是因为这个学校是985.211。而对于Sarina来说,她目前的专业是心理学,而她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仅仅是兴趣,但毕业以后她想成为一名牙医,与心理学无关。而当提及为何选择斯坦福时,Sarina表示原因是她不喜欢哈佛大学太过严肃的学术性氛围。我对此表示惊讶,但Sarina似乎并不理解我为什么惊讶,因为在美国,学生从初中起就知道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以后大学想选择哪个专业,以后究竟想从事什么,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批判思维,他们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不会把自己以后的工作和薪资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兴趣为主。而在中国,当我们初中时,我们除了为中考而学习,似乎什么都不懂,家长不允许我们插手家务不允许我们发展兴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所有的决定都是父母帮我们做的,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事实上,任何事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的思维被父母老师局限在一个“对”的范围内,而缺乏自己的判断和批判创新的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关于自己的口语水平,用英语交流了一整天,这种机会真的是非常难得。但当听到有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文水平近乎英文母语者的时候,我的内心,可以说是崩溃的。因为就我自己的话,目前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中文思维的线上,用中文去思考再翻译成英文输出,而这正是导致口语并不流利的最大原因。如果我能学会并熟练地用英文去思考,也许就能像英文母语者一样脱口而出了。而经过这次打击,唯一的念头就是:接下来的两年一定要好好练口语!
所有的感悟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交流才有碰撞,有对比才有差距,有打击才有成长,比你优秀的人都那么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