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杨皓、杨迪、付昊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向高校蔓延。记者近日在河南、四川、浙江、广东等地看到,为保障高校创新创业发展,各地开始着力打造创业孵化平台,有的已经初具规模,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出台的颇具吸引力的政策,让年轻“创客”们吃下“定心丸”。
大学生“创客”成为创新创业“绩优股”
创新创业具有开拓一定的前瞻性和科技研发性,需要具有科技知识的人才领头,而在校生及新近毕业大学生群体则是科技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8年8月,刚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王洋洋看到北京奥运会中启用全部用草铺设的巴士车,想到自己关注的“无土草坪”概念,除了回土绿化、屋顶绿化外还能有另一片广阔市场:立体绿化,室内铺设。
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大资环学院的支持下,2009年5月,“无土草坪毯”项目得到河南省青年创业基金会的支持,成为河南省青年创业第一批扶植项目。2010年6月,王洋洋创立的希芳阁公司与华夏海纳风险投资公司联姻,先后取得天使投资100万元,并入驻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去年,希芳阁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成为全国“建筑绿化”第一股,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大学生创业“挂牌”企业。
“近年来,选择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比例在增加。”IDG资本副总裁楼军认为,“90后”大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家庭物质条件,加上各大高校政策的扶持,互联网创业的低成本特性,追求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创业年龄段比“80后”早。
去年刚从西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的22岁男孩李长根,现在已是一名总经理。一直向往创业的他,选择互联网作为突破口,针对在校生排队缴电费的难题,“就地取材”开发一套在线电力缴费系统。这套系统已经于去年10月上线,未来还将扩展为一个校园社区门户,成为学生们丰富校园生活的途径之一。
好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创新发展离不开好的环境。记者发现,各地政府及高校正积极为创业大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已然成为创新者的坚强后盾。
2012年从郑州轻工业学院毕业的杨贵松,回忆起他的创业经历直说“挺惨”:“一块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去年11月,通过申请,他入驻郑州金水区大学生创业园,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一站式完成企业注册等事项。目前他与团队开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已进入推广阶段,这项节水环保系统,根据测试每亩节水80%,增产10%-20%。
记者在郑州金水区大学生创业园了解到,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去年9月,当地投资2000万元建设创业园,制定面向五年内毕业的大学生和在校生扶持政策方案,通过项目征集和评审,吸收创业企业61家。
同在创业园内的河南苗苗园林绿化工程公司经理耿彭菲,刚刚与杨贵松完成一项合作。耿彭菲说,去年底入驻创业园后,不仅节省房租等开支,更重要的是与创业者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联系,“大家有事没事在一起碰碰头、聊聊天,既减少创业初期的孤独感,也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碰出创业的新点子”。
在国家级“孵化器”深港产学研基地,许多通过深港青年创业大赛、各大高校的创业大赛等发现的创业项目正在“孵化”。
“实验室是"孵化器"的源头,基地则是最大的"创客"。”基地研究合作部副部长曾德云介绍说,在“孵化”期基地提供房租优惠、市场咨询、产业调研、天使投资等服务。目前,基地有总价值上亿元的10多个实验室,免费开放提供给创业者使用。
创新创业期盼政策性引导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大致是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怕失败、没兜底,是许多打算创业的学子的首要顾虑。对创业者而言,最大的期盼是希望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助推创新发展。
王洋洋建议,国家层面要考虑好创业体系建设,把握政策导向,引导更多的社会机构承接创业服务,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平台。
“初创阶段,企业最缺的还是资金。”总部位于四川绵阳的电商代运营企业牛斗网络的运营总监石金忠对记者说。他的烦恼代表了许多中小创业者的共同心声。这反映出在当前的全社会创业热潮中,创业服务业态的发展仍然还有很大空间。
“美国有超过30万家天使投资机构,但中国目前只有不到1万家。”绵阳思迈创业投资管理中心执行合伙人何晓翔说,有限的天使投资机构主要聚集在一线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这样的资源更少。
此外,对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王洋洋说,学生时期他曾有过两次创业,但结果均不理想。“大学生创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与自己的能力匹配。”
遗憾的是,在一些大学里,校园招聘会通常是人气爆棚,而创业宣讲会却往往门可罗雀。
“传统的就业观念亟须打破,新的创业体制要加快形成,才能引导更多人才走上创业创新之路。”绵阳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事业保险科科长曾胜利说。(参与采写记者:李宝杰、吕冬;赖雨晨、陈寂、张遥)